杨昌琼
近年来,全县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前提下,大力调整农业结构,按照“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果则果、宜牧则牧”的布局要求,因地制宜,深化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一是建成省级园区4个,州级园区5个;二是着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三是在县城郊规划用地341.8亩建设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园;四是培育农业经营主体,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435个(在册),重点龙头企业44家,其中,省级4家(茶叶2家)、州级14家、县级26家;五是加速农业机械化发展,全县现有农机总动力29.8万千瓦,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40%以上。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研讨并加以解决。一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二是产业多、规模小,覆盖率低;三是产业项目立项盲目,缺乏科学性;四是龙头企业带动后劲不足;五是产业项目资金批复慢,与季节时令相矛盾;六是技术服务不到位;七是群众内生动力不足。为此,鉴于以上情况,对强化我县农业产业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一、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按照州委提出的走“具有黔南特色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发展之路”和“一县一业”总要求,紧紧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统筹做好各项规划和建设。一是加快构建各部门协调配合的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机制、激励机制及评估机制,形成工作合力,推动我县“三农”工作迈上新台阶。二是统筹考虑可持续发展和脱贫攻坚实际,突出优势产业,走特色化之路,既要确保近期项目实施的经济收益,更要考虑产业长期发展的持续稳定。三是要认真总结农业产业发展新亮点,在巩固提升我县传统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引进新品种新项目,探索我县特色产业新路子,切实精准调整我县特色优强农业产业。
二、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大农业供给侧品种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经营结构调整力度,积极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培育壮大农业新产业。一是实施农产品加工业提升行动,建好用好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园,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主产区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集聚发展,构建一二三产业相融、功能互补的发展格局。二是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档升级,着力解决好布局简单雷同、项目同质同构、持续吸引力不足及与当地村民利益联结的问题,切实保护农民在农旅融合发展中的利益。三是加强农产品产销对接,加强与淘宝、京东等国内知名电商的合作,建好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集配中心、电商运营中心等销售平台,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用好贵州省“黔邮乡情”、“农产品信息网”等扶贫电商平台,促进农村电商快速发展。
三、抓好龙头引领带动,实现产业全覆盖。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充分发挥带动作用,实现农业产业对农民脱贫、增收致富的全覆盖。一是依托重点产业,通过政府扶持、内引外联,引进和培育一批优强农业龙头企业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企业+”“合作社+”产业发展模式,充分发挥龙头引领带动作用。二是强化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建设,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庄),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发展示范,提升产业发展组织化程度。三是优化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政策措施,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因地制宜发展产业,走“合股联营”的路子,带领村民抱团发展,实现产业全覆盖,利益全覆盖。
四、积极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始终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为抓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一是充实县、乡镇、村监管力量,健全安全监管体系,抓好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监管。二是加大农产品品牌创建力度,不断提高农产品品牌的市场认可度、信誉度、知名度、影响力,对获得国家驰名商标、绿色认证、地理标志的农产品给予奖励。三是引导、支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申报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对申报“三品一标”成功的企业给予奖励和扶持,充分激发涉农主体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的信心和决心。
五、加大农业支持力度,激发农业发展新活力。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从政策、资金、人才方面加大支农力度。一是引导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创新产品和服务试点,加大资金等方面的供给,帮助企业突破资金瓶颈,解决好收购农产品的周转资金不足等问题。二是加强“三农”工作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为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切实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充分发挥脱贫攻坚兵团作战网格员的作用,将脱贫攻坚工作与乡村振兴、农业结构性改革工作紧密结合,切实帮助村支两委谋划产业发展,牵头和指导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四是加大“乡土”型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生产环节标准应用覆盖率和标准入户到位率。